汶川 和尚泄露天机 [汶\玉地震背后慈善行为差异浅析]

发布时间:2018-12-20 02:36:29 来源: 行业文本 点击:

  摘要:以汶、玉地震为背景,从大众心理角度对人们慈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行探究。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了群体,自己将失去自身原有的思想和洞见,由此可能变得盲目和无主见,而由群体意识来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旨在提供了一种研究人们慈善行为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路,而不是着力探讨如何改善中国的慈善境况。
  关键词:慈善;大众心理;暗示;传染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25-02
  
  美国领导与领导研究会董事会主席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曾对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进行过讨论。指出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不仅跟这个社会的富足程度密切相关,而且跟这个社会的健康程度密切相关。而判断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可以看那些拥有财富的人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富人所做的慈善行为便成为了衡量社会部门发展程度的风向标。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显然落后。在中国,富人往往被冠以“为富不仁”的标签。富人从事慈善活动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怀疑其动机不单纯,认为他们是为了某种长远的利益或者说是在作秀。可是人们以这种心理揣测富人的时候,自己却也正在做着类似的事情。有人曾经随机访问了一些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大学生志愿者,问他们为什么想做志愿者。为数不少的人说,这么做是为了在今后自己的求职简历上添上靓丽的一笔。难道人们从事慈善活动非得需要某种利益的引导吗?
  一、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具有爱己及人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因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移情,人们能够对贫弱者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会自发产生出强烈的救助他人的愿望。社会心理学曾以目睹意外事件(火灾)发生为实验,观察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者与未提供帮助者的人格特征差异。结果发现: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往往是那些自我定位为具有同情心、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自发的形成了一个群体,然后他们就会去影响那些群体以外的个体并对其进行心理暗示。接下来,这些第一时间主动的、自发提供帮助的人所坚持的信念和理想通过言语和行为在这些融入群体的人中开始传染。这种传染极为迅速,并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最终扩散到了群体中的所有人。最后,这个群体便进入了一种狂热的群体状态。这就是说,人们在最开始做慈善活动的时候确实是主动的、自发的、真心的,但是后来加入慈善阵营的人们却并不是因为感受到了贫弱者的苦难,而是因为融入了这个群体并被这个慈善群体的意识所主导了。
  二、汶、玉地震宏观方面的差异
  前不久有学者就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中人们对待慈善捐款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过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对比发现:汶川地震中人们慈善捐款意识强烈且十分踊跃,而在对待玉树地震中的慈善捐款态度和行为却相对冷淡了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呢?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人们的慈善行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趋势:一种是社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施助者会因为社会的精神酬偿和潜在的预估经济酬偿而产生从事慈善活动的意愿,重复并强化这种意愿;另一种则是社会不仅不给予鼓励,相反施以嘲讽和猜忌,使施助者不仅在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施助者就会对慈善行为的必要性、正当性产生怀疑,并抑止自己慈善行为的意愿。
  如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对人们汶、玉地震背后慈善行为的差异加以理解的话,我们也许会得出汶、玉地震背后的慈善行为处在这两种可能趋势“路途”上的结论。要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隐藏在汶、玉地震背后的慈善行为,我们就需要结合汶、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实时情景进行理解。
  1.地震危害性程度的差异。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性大而广泛,玉树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性相对来说并不那么严重。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源深度约为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的释放是在一分多钟内完成,地震发生的一个月内,6.0级以上余震5次,5.0~5.9级余震25次,4.0~4.9级余震161次。而玉树地震的震级为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6.0级以上余震1次,5.0~5.9级余震0次,4.0~4.9级余震4次。
  2.媒体报道程度的差异。截至2008年9月18日中午12点,官方确认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另有17 923人失踪;截至4月25日下午17时,官方确认玉树地震已造成2 220人遇难,失踪70人,12 135人受伤。尽管玉树地震在数字上同汶川地震相比较相差甚大,但是其中有一个触发人们慈善意愿的细节需要关注――媒体在对汶川地震进行报道的时候虽然也是每天持续更新数据,但是却在阶段性的强调着伤亡数字,而在玉树地震发生时却没有出现阶段性的强调伤亡数字。另外,人们对两次地震背后媒体的宣传力度有着明显的感觉,那就是汶川地震的媒体造势很强大而玉树地震的媒体造势相对薄弱很多。
  3.发生的时间以及人们基于时间上认知程度的差异。 汶川地震早于玉树地震两年发生,由于是首次,人们没有处理这类事件的相关经验而使得人们被媒体和政府所引导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融入到这个慈善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作为个体的思考能力而盲目捐款、捐物、捐时。玉树地震却是属于地震频繁发生后的又一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变得更加理性,同时,人们也开始厌倦和疲劳了。
  三、汶、玉地震背后慈善行为的群体想象力差异
  我们知道,群体的想象力侧重于重大事件和鲜明的形象方面。2003年曾经爆发过的非典型肺炎和2009年爆发的甲流两次事件给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2003年出现了非典型肺炎的时候,官方报道的感染和死亡的统计数字是如此之大使得人们对此非常惊恐。但是在2009年的甲流事件中,人们很明显不再惊慌失措了。这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真实的大范围死亡没有以一个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每天发布的统计信息为公众所知。与此情况类似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官方最开始公布的死亡人数却是数以万计并佐之以大量生动鲜明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报道来描述灾区人们的惨状和不幸,再用那些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和声嘶竭力的呼吁持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玉树地震发生后,官方显然是有了理性的头脑,这次他们只是每天发布死亡人数的报道来表示他们对该次地震的关注和同情。所以说,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影响力和情感渲染的程度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所触发的群体情绪的力度也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大家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出这两次地震事后人们对待慈善捐款的态度了。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第一次往往是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然而近年来所出现的“超女热”和“快男热”却给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众所周知,湖南的电视娱乐节目办的很成功。湖南经视在早些年主办的“明星学院”,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轰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隔多年,人们发现最近的第二届“超级女生”最引人关注,而人们对待第一届和第三届的态度却似乎冷淡许多。不是因为是第一届才理所当然的被理解成“一鸣惊人”;也不是因为是第三届才理所当然的被理解成“年久弥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已经开始出现心理疲劳;二是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着这种节目的背后实质了;三是出现了“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中男女主角成名之后的负面新闻使得人们对目前该类节目中的新人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二届“超级女声”那些参赛选手(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那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真正原因。
  类比这两次地震,一方面地震的消极影响由于时间的长度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演进使得人们对此感到了麻木和疲倦;另一方面就是地震发生后出现了各种有关地震捐款去向不明的问题以及人们开始考虑政府的作为;第三方面,汶、玉地震在人们脑海中所造成的群体想象力才是最终人们在两次地震后出现明显慈善行为差异的深层原因。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多喜欢从体制、政策去研究慈善,甚至为数不少的学者走上了国学的道路去从漫漫历史长途中探索慈善。这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人们的慈善意愿背后的潜意识心理影响因子过于单一,不如现代社会那么多元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大众心理角度去认识当今社会的慈善行为。本文意在为今后志在研究慈善的学者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去重新研究慈善行为,愿大家一起携手努力为中国社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2]刘烨.慈善立法:让善心更透亮 让善款更透明[N].检察日报,2005-12-13.
  [3]周立.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重在改变观念[N].中国社会报,2006-10-25.
  [4]楼慧心.慈善活动及其社会利益调节功能[J].伦理学研究,2009,(7).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
  
  [责任编辑 吴迪]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 慈善 地震 差异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