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发布时间:2019-02-22 02:44:27 来源: 行业文本 点击:

  [摘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实践和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据;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10-04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括为我们党9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种形态,更加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应坚持的社会制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模式之争的正面回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2008年成功举办世界奥运会,战胜汶川大地震,率先走出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奇迹与西方经济衰退的对比,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奇迹产生原因的研究,开展了广泛的中国模式的争论。中国模式争论的焦点涉及到中国制度问题。一定意义上说,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正面回答了中国模式问题,用中国特有的话语,更加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内涵。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制度是由特定社会共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且,归根结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会只有一个路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也不可能是一种模式。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又一个创举。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们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坚持什么道路,坚持用什么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什么制度,关系党和国家的未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因领导人的更换而中断,不因外来干涉而改变。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是由特定社会共同的经济实践决定的,而且,归根结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前苏联曾创立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我国也曾经试图建立这样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结果,这种模式存在种种弊端,脱离了中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又出现新的转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制度形态,表明我们的制度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原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民主社会主义,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又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的全面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在政治领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领域,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具有法律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到今年3月,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尽管随着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法律还要不断完善,但是,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的法律依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部分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的结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些具体制度,既有中国特色,同时还必须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才能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文化上创造更先进文化,在社会上构建更加和谐社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其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三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办事程序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包括正式的、成文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根本政治、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习俗、惯例和规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宪法规定的,是管总的,是必须坚持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经济领域,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在文化领域,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社会领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具体制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三次重要决定。党的十二届三电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突破原有的体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具体制度。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设想。在改革开放中,取消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变,党的领导得到加强与改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选举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广泛推行了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各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实施了公务员制度;进一步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对干部选拔开展民主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制度。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订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o“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是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还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连续研究了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200多部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制度。社会具体制度主要包括教育、科技、医疗、体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更集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制度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劳动就业制度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分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制度,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社会管理制度,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就凝固不变了。恩格斯曾经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在不同阶段,整个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成熟的程度不同,因而优越性的特点、形式和体现的程度也不同,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过程,大体是首先进行体制改革,然后逐步完善制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颁布。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习俗、惯例和规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从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因此,改革开放仍然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动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保证社会公平正义。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又要促进生产更多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的需求。要继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既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要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总之,只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制度形成是一个过程,形成制度理念也是一个过程,形成用制度约束人们行为更是一个过程。依法治国、靠制度管人管事,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的社会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应树立制度立国、制度建国、制度兴国的理念,树立用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使我们中国人民和我们中华民族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内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对破坏制度、不执行制度的,要给予严厉打击或惩治,尤其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制度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