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通胀有多严重_通胀

发布时间:2018-12-25 02:47:53 来源: 医药文本 点击:

  一、林毅夫:中国可大胆利用升息政策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出现相对比较高的物价水平,确实应该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两种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和提高利率,他更主张利用利率政策。
  对此,他予以详细解释,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银行信贷资金减少后,首先被排挤出去的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我们就业的主要来源,是创造和谐社会所依赖的力量,如果它被排挤出去的话,对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这样一个经济目标来讲相违背。
  对于提高利率导致热钱涌入的担心,林毅夫表示不必对此过于担忧,林毅夫分析,热钱到中国来有三种目的,赚中美的逆差、赚费率升值的预期和赚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差。
  但他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认为第一种可能性会存在的人是假定中国的资本账户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两个经济体的利率有所差距就可以套率。但是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开放,即使中国的利率是比较高的,美国的资金也不一定会流出来,他赚逆差是不能赚到的,因为价格成本太高。因此,即使美国降息,中国还是可以大胆的利用升息的政策。(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3月5日)
  
  二、厉以宁:物价会逐渐趋稳 该投资还得投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日前表示,这次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跟1993年、1994年的物价上涨是不完全一样的。那时物价上涨主要是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过多。而这次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过多也是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他指出,这次有几个新情况是过去没有的,比如说外汇储备占款过多,现在有15000亿美元了,还有人民币在缓慢地升值,外资热钱不断进入中国,买资产、买房子,也造成价格上升,这些都是1993年、1994年没有的。第三个是碰上自然灾害,雪灾造成农产品供应紧张。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既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就应该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纯靠控制投资规模就能解决的。厉以宁说,比如说有保有压,把过剩的压下去,短缺的应该加大投资来保护。比如说能源供应紧张,国际油价上涨,我们在国内的能源投资就不能放松,这样才能增加国内能源的供应。再比如说猪肉不够,主要原因何在呢?养猪跟养鸡不一样,现在养鸡是专业化的,可以大量供应,猪仍然是靠农民散养为主。那么如果不发展大规模的养猪场、实行养猪业的产业化,猪肉的供应很难在半年后增加起来。所以说该投资还得投资,这样对物价的控制更有好处。
  他认为,物价上涨今年上半年还在高位,下半年随着供给增加,宏观紧缩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物价可以平稳,先高后低是今年物价上涨的趋势。(摘自:《广州日报》2008年3月5日)
  
  三、易纲: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两会召开前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货币政策从紧的方针,不会因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干扰而改变。
  易纲坦言,央行已经认真评估了上述“外忧”和“内灾”对中国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影响,央行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贷款的窗口指导以及利率和汇率等综合手段,并进行最优组合,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摘自:新华网2008年2月29日)
  
  四、周天勇:应多用良性干预调控高涨物价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咨询专家周天勇日前表示,应该从三个方面继续加大调控的力度。
  一是加大国内供给。国家应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毕竟一家一户分散式养猪、一两亩地的种植蔬菜,成本费用很高,不容易赚钱。为了应对暂时的短缺,可以采取增加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等办法。
  二是政府要有更多作为。在国际市场价格比较平稳的时候,应适当进口一些粮食等资源性消费品。另外,要建立农产品储备机制,筹集一笔农产品调节基金,在农产品价格低迷时用保护价从农民手里收上来,以备农产品紧缺时投放市场。通过这种多时收、少时放的方法来达到调节供应、稳定价格的目的。至于临时价格干预,只能是临时的,而且这更多是一种威慑,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政府应该更多地采用一些良性干预的办法,如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以指导农户的种养,等等。
  三是通过货币政策等来调控需求。在物价高涨时,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以鼓励储蓄,收敛消费规模。要控制信贷规模,因为信贷投放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工资进入消费领域。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回收流动性。(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五、谢国忠:如通胀恶化,经济崩塌或将难免
  
  著名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表示,实现经济“软着陆”仍为时不晚。但如果姑息纵容,通胀形势在2008年恶化,那么到2009年,一场经济崩塌或将难免。
  他说,通货膨胀是一个缓慢移动的变量。为了抑制消费者对当前通胀将进一步恶化的预期,金融主管当局必须建立其抗击通胀的信誉。
  他指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价格拥有全面的控制力。它控制了土地供应,为房地产开发和购房提供融资。最好的政策是增加供给,最快的办法是提高建筑容积率。
  其次,政府必须保护居民银行存款价值不受通胀侵蚀。当前的存款利率明显低于未来两年内可预见的通胀水平。若维持利率不变,存款人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政府对其银行存款缩水置之不理,从而引发更高的货币周转率和进一步恶化的通胀局面。目前的存款利率需要提高至未来两年平均预期通胀率之上。
  他说,当通胀抬升时,选取适当的政策工具将其控制往往并不容易。就通胀上升这一简单事实而言,它证明了此前政策的失败。现在,中国政府仍然可以通过控制资产价格、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通胀预期,引导通胀逐步回落。(摘自:搜狐财经2008年3月3日)
  
  六、许小年:抑制通胀应听任价格上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日前就通胀问题撰文指出,及时和果断的紧缩政策已经刻不容缓。通胀的恶化有两大原因。他认为,通胀面对国际价格的长期趋势性上涨,采取临时性的价格管制和价格补贴控制国内通胀,显然是开错了药方。供应短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令控制通胀的政策丧失信誉。在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搏击的过程中,短缺无声却坚定地宣告了前者的失败。计划经济的逻辑就是这样,要管就都得管起来,而市场经济的逻辑也一样,要放就都得放开。半计划半市场的操作只能扩大供需失衡,带动预期通胀上升,刺激消费者在市场上抢购,促使企业竞相提价。在通胀预期的支配下,成本和价格呈螺旋式交替上升,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欲使公众相信未来价格走低,需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曰增加供给,二曰抑制需求。要想增加供给,则必须解除价格管制,听任价格上涨,让企业有钱可赚。另一方面,要想抑制需求,则必须而且也只有紧缩银根。这也是为什么宏观调控永远是关于总量的,政策不以具体价格为目标,具体价格肩负着调节供需和恢复均衡的重任,不可随意干预价格体系的运行,政府只能控制需求总量。 中国经济的问题正是增长过快,内需过于旺盛,多年积累的内外失衡表现为商品、服务和资产价格的膨胀,若不能及时纠正,就有可能酿成将来的大祸。(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年3月7日 编辑:李毅)

相关热词搜索:通胀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