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深度思考】 巩固基层争权完善基层

发布时间:2019-01-02 02:48:41 来源: 医药文本 点击: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批判“指导思想多元化”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在相互激荡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这对我们保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凝聚力,巩固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想文化基础提出了新的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1]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抵制西化和分化,为了引导社会思想理论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思想文化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人民利益。
  恩格斯说过,要“善于从理论上思考问题”,“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的成果,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而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其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用其他思想理论特别是从西方搬来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取而代之,也就是意味着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这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允许的。具体来说:
  1.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这是由思想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思想文化作为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作为时代精神的升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长远、积极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都是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先导的。是否拥有先进思想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素质和兴衰。所谓先进的思想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文化。一旦某种先进思想文化逐渐形成,它就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通过评价、言说,交往等方式,教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认同,凝聚社会的共识,制约社会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任何社会的思想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与支撑,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涵着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先进思想文化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关于现实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因此,先进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先进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远比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更先进、更优越的思想文化。蕴涵在现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之中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思想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念。苏东剧变的出现,一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渗透和颠覆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不能自觉地按照先进思想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不无关系。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由思想文化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
  思想文化领域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总被一定的思想文化所占领。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其思想文化也必定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根本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他的“新思维”,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张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他提出反对所谓“垄断理论”,要“使每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1990年7月苏共28大通过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苏共党章,抛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布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时隔不过一年多,全世界就看到了它的严重后果:1991年12月25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74年的一度十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前苏联的一位移居欧洲的哲学家,在《俄罗斯真理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苏联解体的教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背叛和溃败》的文章中指出:取消和摧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充斥俄罗斯的意识形态空间,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作者明确提出,决没有意识形态的真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选择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武器,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说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力量。现在,有些人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别有用心地宣传说,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的一种”,“只是一个学派”。马克思主义当然是学说、学派,但不是一般的学说、学派,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试问,普天之下,除了马克思主义,有哪种学说、哪个学派,能指导中国人民解决救亡图强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呢?中国人民从近百年来的历史沧桑中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光辉指导思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否定了中国近现代史,否定了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儿女救亡图强的伟大实践,否定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无产阶级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5]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面临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任务,在这里,经济是基础,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经济的发展。但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当然而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新世纪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尖锐复杂形势的国内国际环境决定的
  一个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如唯心主义、有神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在侵蚀着我们的头脑。一个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呈多样化趋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不同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使人们面临多种选择。一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世界思潮风云激荡,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凭借经济、科技、军事领先的优势强化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政治图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搞“攻心战”,妄图搞乱我们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从而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新闻署就曾指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认为“这是比传播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任务”,“对于西方来说这是一笔明智的投资”,要求“不要忽视美国帮助训练一批数量可观的中国末来领导人的意义”。[6]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国内外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什么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毁长城。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越是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我们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越是要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集中表现,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证。
  6.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事
  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其他也必然随之动摇。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是要我们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什么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
  总之,指导思想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这是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条普遍规律,并不是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必须”坚持,而不是可有可无、可坚持可不坚持的。这个“必须”,不同于宗教中对教义遵守的那种必须,也不是康德道德论中那种绝对命令式的必须。对我们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就会失败。这是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前些年发生“颜色革命”国家的际遇从反面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说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元化指导中的“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真理性为依据,以国际与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旗帜鲜明地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又是极具艰巨性的理论建设任务。
  1.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首先要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要使这项工作富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就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为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最重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去武装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
  2.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新闻出版、国民教育、文学艺术、休闲娱乐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强弱,影响着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普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想文化阵地网络,特别是加强包括新闻网站的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还要有效规范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地“扫黄打非”。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思想文化的扩张与渗透,我们的阵地建设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思想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物质设施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它们正凭借这种优势,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思想文化建设要适应新情况,就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既要“守土有责”,又要“开拓有方”,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阵地。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把党政重要部门特别是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
  3.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如果在当代中国,各种不同的思想都以解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为目的,企图在意识形态中争指导地位,把思想多样化变为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化指导地位,而是推行意识形态自由化方针,那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危险的,就会如同庄子说的“扰则忧,忧而不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前车之鉴。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双百”方针是一致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否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为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而制定的一项基本方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马克思说过,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思想文化领域当然也是这样。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单一的味道做不成美食,孤立的事物无法考究。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好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倡“双百”方针,倡导“和而不同”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不要一元指导。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它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多么复杂、文化多样性多么丰富,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无论“百花”还是“百家”,都是多样化,而不是多元化。就“元”来说,“双百”方针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实行“双百”方针的结果,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多元化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多样的意识形态属性,服务于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目的,这与多样化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借贯彻“双百”方针来鼓吹多元化,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把戏。它的真实目的,也绝不是要当真实行所谓“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发展,而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一家独霸天下。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干预而是热情支持、鼓励文化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不同学派的科学,也从来没有质疑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指导。弘扬主旋律要与引导多样化发展相统一。不能搞“平起平坐”的多元论,更不能搞“喧宾夺主”的颠倒论。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要大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导向,就越需要加强党对思想文化的领导,保持党对思想文化的引领力。否则,就会使人们失去统一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削弱和动摇保持社会统一、稳定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总之,面对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它成为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既唱响主旋律,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多样化正是我国现阶段文化生动活泼的一种表现。有了这个主心骨,即使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一些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杂音和噪音,我们照样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多样性的思想文化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这样的多样化只能是一种无序的、混乱的多样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思想文化的变质和转向。这是十分危险的。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有一种极端错误的观点,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斥之为“文化专制主义”,这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口号。其实,在阶级社会中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可以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也可以不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其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中世纪,它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都是与文化专制主义不可分的。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进步思想家的破害,中国明代李贽的悲惨遭遇都是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实现方式,则可以披上自由主义的外衣,各种思想文化并存的状况和自由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所没有的。但是,任何反对私有制的思想,是决不允许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不同,他们一般不是用暴力直接维护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是通过他们所掌握的全部舆论工具和宣传工具,直接或间接宣传、灌输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貌似“自由”的外表下达到把思想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西方国家从来都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一直是抓得很紧的。当然,他们表面上是鼓吹所谓的超阶级、超民族的“舆论自由”或舆论的“非意识形态化”的,但这只是一件虚假的外衣,内里包裹的仍然是极为强烈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时候,为了封锁那里的真实情况和正义的声音,他们不但通过严格的新闻审查实行“舆论一律”,不择手段地大搞欺骗宣传,甚至公然使用武力,轰炸南斯拉夫电视台。在2008年的“3・14”拉萨事件中,不少西方媒体无视极少数不法分子破坏西藏社会秩序的真相,突破新闻职业和道德的底线,别有用心剪接虚假画面,扭曲事实,颠倒黑白,误导了部分西方民众。它们更让我们看到,西方媒体与记者在标榜“新闻自由”的同时已经迷失了“新闻自由”的方向。试问,世界上有这样的“舆论自由”吗?事实上,冷战结束后,某些西方国家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权威”的惟一标准,认为“凡是不顺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人权观念的政权都是专制和非法的”。一些西方国家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实现其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还妄图在世界上实现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在我们国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既不是像封建社会那样采取所谓文化专制主义,也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所谓自由主义方针,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文化问题上,我们正确处理一元化和多样化的相互关系 问题,提倡“和而不同”。在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和发展多样化,以博大胸怀包容整合,满足人们的不同的精神需求,做到因人、因势、因事、因时异法,方法多样,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当然,多样化的包含,决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更不是纵容,相反要以积极态度加以整合,对健康积极的要兼容,对灰色无害的要引导,对消极颓废的要坚决抵制,也就是要扶植高雅文化,引导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大众文化,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又不削弱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要头脑清醒,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理直气壮地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在群众性思想意识层面上,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疏导方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耐心说服工作。在这里,要反对文化上的“自然主义”,其主张是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听任各种文化现象和观念的存在和发展,其口号是“什么都行”。表面上看,这种文化上的自然主义的态度是公正的,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不分良莠地对待一切文化现象和观念的作法,是对平庸、媚俗甚至恶俗的、有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的放纵,也是对富有创新意识的、高雅的健康文化现象和观念的侵害。从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看,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有识之士都试图从纷繁迷离的思想文化云雾中整理出真善美的文化意蕴。这也成为人类的文化、文明发展的积极动因。所以,从历史的发展看,文化上的自然主义充其量仅具有形式的意义,而导致的是文化发展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最后,因为失去了文化的价值意味而使文化发展的生命力趋于衰竭。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偏狭、顽固的学说,它本身就是汲取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之后而形成的、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历史。如果不批判地汲取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精华,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具有扎根实践、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它既能广纳百川,又能坚持根本、发扬特色。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反而会使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辨真伪、识正谬,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更好地促进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发展。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3页.
  [2]陈先达:《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五十年》,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第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6]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第34页.
  
  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探索》(09SJB710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庆(1965―),男,河南鄢陵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 深度 地位 思考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