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_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具有一致性

发布时间:2019-02-20 02:44:31 来源: 法律文本 点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心理和谐;社会和谐;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1-0063-03
  
  一、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人的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集中表现为人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心理的和谐状态能够为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和谐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需要。心理和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平和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易融合于团队之中,并勇于承担适合的角色;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能够在帮助他人、尝试付出的过程中伸展自己并增强自我价值感,大大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首先,人的心理和谐是形成人与社会和谐的需要。拥有和谐心理的个体,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努力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在现实中更具体地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所以,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人的生存需要。
  心理和谐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心理和谐的个体能够善待与人类共同存在的生物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对造化怀有敬畏之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状态。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转型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和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不能不承认,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出现多元、环境变化迅速、压力骤然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等,其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的速度、烈度、强度和广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导致人们心理严重失衡,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诠释心理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心理健康新理念,达到心理和谐,是我们心理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二、当前社会部分人心理不和谐的表现
  
  1.精神疾患人群不容小视。按照心理学理论,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越进步,欲望也就越强,其心理压力也就越大。据预测,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当前中国正处在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抑郁症患者2600万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患病率占人口3%的比例进行估计,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精神疾患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心理问题与时代症候的反映与投射。因此,意识到这点并付诸相应的努力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与和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2.心理有问题者数量惊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全国有心理问题者可能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几倍。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中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轻度、重度心理问题。其情绪表现为易怒、自我责备、迷惑、焦虑、悲伤、害怕、无助以及攻击性行为等。同时,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增高,造成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这些孩子许多性格孤僻、行动怪异、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情绪反差大。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一些少年犯罪大多表现为偷窃、打架、逃学、说谎、上网成瘾等,这些“品行障碍”逐渐成为儿童的心理“杀手”。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大学毕业生因就业困难造成的焦虑情绪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据了解,今年有558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60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心理焦虑者剧增。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中国有70%左右的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属于精神“亚健康”。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每年正以11.3%的速度增加。此外,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妇女、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突出。由此,日益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大事。
  3.社会事件频发。前不久发生在贵州瓮安县的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大楼被烧事件,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严重。不仅是一小部分无视法律,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打、砸、抢、烧的暴徒的为所欲为,那么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人参与其中,其实质就是多年积累的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近期在昆明公交车上,一年轻人因为讨工钱遇到了障碍,于是便把一桶汽油带到公交车上欲自焚;还有近几年接连不断地发生的行政执法人员与小商小贩之间零距离的暴力冲突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更为突出的是,近几年由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分配不公,加之人们对贪污腐败的痛恨、对社会治安的不满,公民道德滑坡和存在于各行各业人们心中的浮躁心态等,极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中国人的心理疾病之所以迅速凸显,主要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强度和广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巨大压力,导致人们心理严重失衡,造成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心理不和谐、不健康会给社会带来麻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脚。多拉德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极易引起攻击行为。所谓挫折,就是某种正在进行的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挠。挫折并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而是诱发出某种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因素(一种攻击驱力),然后这种刺激会促使或加速攻击行为的出现。由挫折引起的攻击一般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其极端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挫折指的是行为挫折,而由此诱发的和导致攻击行为的刺激(一种攻击驱力)显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是一种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上的不和谐或心理挫折,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未必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它毕竟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引起的。
  这种情况从反面启示我们,在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被动性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能够主动地向社会释放能量的能动因素。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四、实现人的心理和谐的措施与建议
  
  1.把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基本国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我们心理工作者对此更感到责任重大。建议将促进心理和谐,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纳入基本国策。因为,相对于男女平等,相对于计划生育,心理健康有同样的重要性,前两者能够成为基本国策,后者怎么就不能呢?而且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推进,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和谐愈加重要。实践问题可以攻坚,思想问题可以化解,唯有心理问题不好处理。如果纳入基本国策一时难以做到,完全可以从当下的省策、市策做起,把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推进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众幸福感的一件大事来抓,一定会事半功倍。
  2.让心理健康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把心理健康纳入基本国策,尚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个漫长的路就是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侧重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新闻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大力造势,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既然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基础,为什么不能够很好地总结宣传和推广呢?通过宣传让人们树立有心理(疾病)正常,看心理(疾病)应当的正确观念,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像到餐馆就餐、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尚和必需。二是领导重视。重视心理疏导,强调心理健康,是现代化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领导重视了,才能进入到工作视野,至少可以成为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了领导干部的亲历亲为,何愁心理健康不能够与大众零距离接触呢?三是专业人员的努力,使千百万人受益,这是无声的宣传,无形的感染,四川大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已说明了问题。
  3.构建心理健康工作互动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教育、咨询等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特别是有些科研院所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且广有社会影响。这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动的网络,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人才共享。再有,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作用,把心理疏导作为这个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庞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队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带领下,由志愿服务部门或地方政府组建一个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的心理健康网站,为求诉者以及各方面人群提供一个心理沟通、心理疏导的健康平台。与此同时,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尽可能减少改革阵痛,减少社会负性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程度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解决百姓各类问题的工作方法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4.要把心理健康工作规范化、行业化。目前心理咨询队伍逐渐扩大,心理咨询机构也不断地建立,尤其是民间办的心理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不规范的心理咨询技术乱用,与来询者关系建立得不好、没有心理咨询督导、收费标准不一、我行我素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协同专业部门和行业协会达成一个共识,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管理机制。统一管理使社会的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促使心理健康工作越做越好,以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10-16
  [2]黄珉珉.现代心理学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210-302.
  [3]黄珉珉.构建和谐社会应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心理和谐建设[J],2008-7-1.
  [4]李心天.医学心理学[R].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5]http://zhidao.baidu.com,2006-12-13.
  责任编辑杜福洲

相关热词搜索:组成部分 社会和谐 和谐 心理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