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论文:后现代文化视阈中新闻酷评节目研究——以陕西电视台白杨大白话节目为例

发布时间:2020-10-29 11:20:11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新闻媒体论文:后现代文化视阈中新闻酷评节目研究——以陕西电视台《白杨大白话》节目为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新闻酷评作为一种新闻评论形式只短短出现过几年时间,而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却从未出现在任何一篇学术文献中。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的检索,关于新闻酷评的研究文献数目为零,甚至连"新闻酷评"的概念也没有人提出过;其次,在不知道定义和概念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节目可算作新闻酷评节目并没有一个标准。那为什么要以"新闻酷评"节目这种看似不存在的节目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呢?这其实是对曾兴盛一时的文学酷评现象做的一种概念延伸,以及将其与当下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办的脱口秀式的新闻评论节目(如陕西广播电视台《白杨大白话》)所做的联结。

“酷评“现象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给文艺界也带来了新的活力,解构主义、后现代文化、女权主义等思想在这一时期被广泛研究和运用,文艺批评的观念趋向多元,特别是对于权威大家的迷信逐渐破除,批评家难于文艺批评界长期存在的媚俗、"甜评"等现象开始表达出不满。首先是1988年《文学自由谈》呼吁对文艺批评"软化"现象进行革新,进而刊登出多篇"坦率而尖锐"的批评文章,批评语言之严厉一改往常,批评的对象也是当时的名家如莫言、冯骥才等。之后又有王彬彬与王蒙的"二王之争",批评的方向也由文学转变成了人身攻击,彬彬更是落得"酷评家"之称,从此酷评被广泛引用。

.......................

1.2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白杨大白话》节目开播于2010年的元旦,是陕西电视台自办的一档日播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以主持人的评论为特色,出评论的犀利、幽默和感性,使观众在收看时获得一种轻松、娱乐的感受。

开播至今,《白杨大白话》出现在陕西电视观众的荧屏上己经超过六年,期间大白话从一个栏目板块发展成一档完整节目,由五分钟的脱口秀成长为二十分钟的主持人节目,零散的新闻评论整合为完整的编辑类新闻评论节目……《大白话》在完善、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反映的也是当下电视观众品味和需求的变化,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也是社会文化氛围在观众审美趣味上的反映。本文之所以选择陕西电视台《白杨大白话》节目作为研究个案,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1、《白杨大白话》从创知至今所形成的风格特色,具备了鲜明的酷评持点,一般民生类新闻节目将新闻播报作为重点,评论为辅不同,《大白话》从创办伊始就将评论作为自身特色,切合酷评"评论"的本质。

2、《白杨大白话》是陕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档栏目,得益于地缘优势,笔者通过到该栏目实习的机会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对栏目主创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深入节组目,了解该节目的运作程序,并探究其形成酷评风格的原因。

.....................

第二章从文学酷评到新闻酷评

2.1电视新闻酷评的产生

酷评作为一种文艺评论现象,在本世纪初达到高潮,王朔、余杰等人发表的大量酷评文章以及出版的酷评书籍,不光在文坛,乃至在整个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借助互联网、商业资本和大众媒体的参与,此时酷评已不再局限于学术的讨论,酷评主体和酷评对象逐渐多元,酷评开始向其他领域延伸。

娱乐八卦、电影体育、时事政治在这一时期都成为酷评的对象,而酷评真正与新闻联系在一起也是始于这一时期。《女性天地》杂志于2005年开设的"热点酷评"专栏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打出酷评旗号的新闻评论栏目,每期编辑会搜集上一个月的具有新奇性的新闻,"最幸运的公民:我国第十H亿个小公民诞生"、"最酷的咖啡厅:'性吧'咖啡厅"等进行简短评论,一百字左右,语言简洁明快。如针对网易创始人丁磊以个人名义为印尼海啸受难者捐助120万美元的新闻,编辑评点道:

位于2004年福布斯中国百富榜第一位的丁磊为中国富人做了表率,希望中国所有的富人都不要为富不仁,希望这场对于印尼海啸的救助能够开创中国富人的慈善新史。

可以看出这时的新闻酷评已经具备了文艺酷评简洁、短小的形式,但在文风上还没有文艺酷评犀利、明快的特色。2008年,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在《新民周刊》开办的新闻评论专栏"老曹酷评",曹景行根据最近的新闻(之后变成微博热点)做出简洁明快的评论,有时甚至是一句话的玩笑,每期八则左右,根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这一新闻,曹景行酷评道:

老曹:如果扣除课本、教材和敕辅书,咱国民每年能看完一本书就不错了,估计一多半还是那种"有用"之书。

......................

2.2电视新闻酷评的内涵与特点

如前所述,新闻酷评,是将酷评对象放在了新闻上,是酷评形式在新闻领域的一种延伸,是指一种内容简短、风格犀利、语言明快,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新闻评论,新闻酷评不讲求说理,意在说情,通过感性化的表达与观众达成一种情感共鸣,而电视新闻酷评,就是将新闻酷评融合于电视语言,通过声音与画面元素的包装将新闻酷评呈献给观众。

电视新闻酷评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它有着自身个性鲜明的特点,本文试从评论方式、评论内容和评论目的等几个方面阐述电视新闻酷评的特点。

2.2.1主持人个性化的点评

通常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包括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三者造就了电视新闻评论内容的丰富多彩,在电视新闻酷评中,新闻的叙述者和评论者由主持人一人担纲,节目中并没有评论员和记者的角色,这就给主持人了更多发挥空间。

绝大多数电视新闻酷评节目都主持人为核心,突出彰显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如《九点半》的钟山,《新闻深呼吸》的舒中胜,说天下》的老杨、姻姻,他们将自己或激扬或冷峻或幽默的风格融入到评论语言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评论风格,而这种风格也就是电视新闻酷评节目的风格。

..........................

第三章作为电视新闻酷评的《白杨大白话》节目...............24

3.1《白杨大白话》的基本概况.................24

3.1.1栏目特色...................25

3.1.2节目版块介绍...................25

第四章电视新闻酷评——《白杨大白话》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解析...............41

4.1朴实的话语,感性化的表达.................41

4.1.1语言的狂欢,评说的是个人情感.............42

4.1.2新闻的解构,评论者与观众的游戏.............43

第五章电视新闻酷评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空间探析..............51

5.1社会空间: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环境...................51

5.2受众空间:"浅阅读"时代与它的受众.................54

第五章电视新闻酷评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空间探析

5.1社会空间: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具体的传入时间己无从考证,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后现代研究学者詹姆逊应邀来华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功不可没,"大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介绍、评论已经见诸报端和学术性期刊上"。这之后,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但既然是舶来品,就有一个问题,中国本土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从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环境来看,我国的社会环境与二战后美国存在的商业化浪潮以及信仰危机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不过以此否认中国社会存在后现代主义则稍有不妥。

互联网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与后现代精神不谋而合,消解权威、去中心化、拼贴复制、游戏狂欢、消费主义,们在参与互联网的同时,实际上就在践行着后现代主义,《大话西游》的广受关注、恶搞文本的流行、民间舆论场的兴起,这些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正是在互联网的温床上生根发芽的,互联网的存在为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滋生提供了现实环境。

..............................

结语

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大陆具有后现代文化的实践,毫无疑问,后现代的精神己经渗透进了以大众传媒为核心的社会系统,大众传媒所表现出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也长期成为学者争议的焦点,但不管是迎头痛击也好,拍手称赞也好,面对后现代文化在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领域的表现,如何审视如何应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闻酷评的出现,正是后现代文化在受众与媒体之间达成某种合谋的结果,受众于浅阅读时代所培养的阅听习惯,加之 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时代所做出的转变和调整,新闻酷评就在这两者的磨合中产生,它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自己的内容取向,以感性化、生活化、通俗化为自己的语言持色,以趣味性、现场感和故事化为自己的节目风格,一种内容简短、风格犀利、语言明快,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新闻评论,它不讲求说理,意在说情,通过感性化的表达与观众达成一种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略)

相关热词搜索:电视台 节目 大白话 陕西 新闻媒体论文:后现代文化视阈中新闻酷评节目研究——以陕西电视台白杨大白话节目为例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