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四个子女的不同命运:戊子女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9-03-18 02:43:16 来源: 考试文本 点击:

  1927年12月12日下午,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壮烈牺牲,年仅29岁。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两次婚恋:第一次婚恋发生在1918年夏,还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奉母命趁暑假回乡与陆静华成婚,婚后共生下了3个孩子,大女儿张西屏1920年出生,二女儿张西蕾1922年出生,大儿子张一阳1923年出生。第二次婚恋发生在1925年春,张太雷与湖南侗族女子王一知在工作中产生恋情。王一知是张太雷的革命伴侣,她与张太雷生活在一起仅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1926年10月20日,王一知在上海为张太雷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张知春。张太雷烈土的这四位子女过去很少提及,他们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张西屏:艰难求生长饮恨
  张西屏小名“细苹”,张太雷牺牲那年,她才7岁。1928年初,党组织曾经让陆静华带着张太雷的3个孩子去苏联,可是陆静华考虑到瘫痪在床的婆婆,谢绝了组织的安排,只拿了一点救济就又回到了常州家中。后来,他们一家人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联系中断,党组织的接济也随之中断,一家人的日子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度过了极其困苦的漫长岁月。到孩子入学年龄时,陆静华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学校,因为3个子女每人每学期的学习成绩都是全班前三名,按校方规定,他们都可免交学费。
  张西屏于1934年毕业于武进县师初中,1937年从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她很小就向往革命。1938年春,当他们听说上海有共产党组织时,张西屏把去上海找党组织的机会让给妹妹张西蕾,自己却留在常州找了份工作,帮助母亲养家,伺候瘫痪在床多年的祖母。1940年,周恩来指示陈毅派人与陆静华进行联系,准备把陆静华一家接到延安去,因为张太雷的母亲病重,一家人无法去延安。这时,张西屏又让弟弟张一阳参加了新四军,自己又失去了一次参加革命的机会,她留在家中陪伴母亲,照顾重病在床的祖母,她曾经在日记中无奈地感叹道:“他们都去走父亲的路了,让我来走母亲的路吧!”
  从1939年开始到1945年,张西屏曾经在常州觅渡小学、西上街小学、局前街小学任教。她在西上街小学教书时,该校年长她16岁的校长谢舜臣非常喜欢她,多次向她表达爱慕之情,但张西屏认为他没有男子汉的气概,不同意与他结合。但谢舜臣家底殷实,而且为人忠厚,而张西屏的母亲陆静华自己苦了一辈子,认为应该给孩子找一个富足的婆家,她多次劝女儿张西屏同意这门婚事,最终张西屏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委屈地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谢舜臣。到1945年,张西屏为谢舜臣生下了几个孩子,家里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谢舜臣为增加收入利用自家靠街的门面房在家中开了思源药房。1949年后,因为思源药房谢舜臣家被评为资本家,接下来张西屏的灾难也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降临了。
  解放后,张西屏任常州市妇联双桂坊支会主任,1953年起在常州市三中任教。1957年春,谢舜臣病逝。公私合营时,张西屏为了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情,主动将思源药房及房产全部交公。1961年,张西屏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掌权的造反派提出,张西屏是资本家的老婆,还有人说她的父亲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是“左”倾盲动,她的母亲陆静华还协助安葬过瞿秋白的母亲,而那时瞿秋白也被打成了叛徒。种种原因导致张西屏多次惨遭批斗与迫害。最终,她心情沉重,神情恍惚,郁郁寡欢。1968年6月23日晚上,张西屏的三女儿和四女儿刚从农村支农回来,她安排两个女儿睡下后,在床前凳子上放了一个钱包和一封信,然后和绝望的母亲陆静华一起在后院上吊含恨而死,张西屏时年只有48岁,陆静华终年71岁。当时的造反派认为陆静华、张西屏母女两人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因此无人愿意出来料理后事,最后花20元钱买了一个便宜的骨灰盒,被草草安葬了。1978年,陆静华、张西屏母女被平反昭雪,同年9月14日,在常州文化宫举行了陆静华、张西屏骨灰安放仪式,其骨灰现存放在常州烈士陵园内。
  
  张西蕾:传承父志成大业
  
  张西蕾的原名叫张细梅,参加革命后,为表达对父亲张太雷的怀念她才改名为张西蕾的。张西蕾是张太雷留下的唯一的革命传人,她与父亲张太雷一样经历了战争的枪林弹雨,而且在长相上、性格上都与父亲十分相似。
  张太雷去世时,张西蕾只有5岁。1935年,13岁的她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读书。高中还没有读完,苏州就被日军占领了,学校被迫停课,张西蕾也辍学回到家乡常州。16岁时,张西营离开常州去上海寻找党组织。临行前,14岁的弟弟张一阳也缠着她要跟她一道去,因为弟弟年纪太小,她没有同意。离家前,为了让党组织信任她是张太雷女儿的身份,聪明的张西蕾专门从父亲留下的家书中挑选了一封带在身上。她深知国民党多年来一直把张太雷视为“匪首”,如果此信在途中暴露那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她就把首尾剪掉,带在身上。解放后,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向全国征集革命文物时,张西蕾把这份没有首尾的家书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1938年春,张西蕾在上海找到了她的同学罗伊和吴博等,在他们的帮助下,伪装成难民从上海出发经过浙江温州、金华、兰溪,经过半年的跋涉,于9月23日,最后到达皖南泾县。这期间,她认识了一个来自浙江宁波的年轻人,名叫冯伯华。张西蕾到了皖南后被安排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1939年2月的一天早晨,教导总队去云岭新四军军部听报告,当张西蕾和学员们在露天会场刚坐下时,军部一个干部走过来告诉她,说有几位首长要见她。张西蕾跟这位干部走进一间屋子,才知道是周恩来、叶挺、项英和陈毅。周恩来与她的父亲张太雷是好朋友,周恩来拉着张西蕾的手,说:“看!她长得多像她父亲啊!”接着,周恩来详细询问了张西蕾全家人的情况及这十几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皖南事变后,张西蕾来到江苏盐城地区,在华中抗大总分校从事教导工作,这时已是参谋处侦察科长的冯伯华来总分校学习,两人在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地萌生了爱情。1942年经组织特批,她与冯伯华结为夫妻。张西蕾与丈夫冯伯华共生有一男四女:女儿冯海阳、冯海晴、冯海宁、冯海兰和儿子冯海龙。
  解放后,张西蕾先后在苏州和南京做教育工作。1956年成立化工部时,她随丈夫冯伯华一起调到了北京,担任化工设计院党委副书记,随后她主动放弃高级干部的地位,到大学读书并获取本科文凭。“文革”中,在北京工作的张西蕾和丈夫皆被“莫须有”的罪名而受到迫害,他们挨过批、受过整,还曾经被流放到三线工作,吃尽了苦头,没有办法,他们也只得将与他们同住的母亲陆静华送回常州。 “文革”结束后,冯伯华任化工部副部长,张西蕾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后来张西蕾连续担任了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6月,76岁的张西蕾赴常州参加张太雷诞辰1 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张西蕾在常州宾馆附近散步,不小心摔了一跤,但她还是坚持参加完了全部的活动。2008年6月17日,纪念张太雷诞辰1 1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常州富都商贸饭店举行,86岁高龄的张西蕾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席会议,她的儿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原副政委冯海龙少将到会并发言。
  张一阳:壮志未酬身先死
  
  张一阳出生于1923年1 1月11日。这一天刚好是中国农历的冬至,他又是张太雷与陆静华的第一个儿子,张太雷十分高兴,就从《易经》中的“冬至一阳生”之意取名一阳,小名叫燧棠。抗日战争爆发时,15岁的张一阳从常州中学初中毕业。张西蕾去上海找共产党参加新四军时,张一阳留在家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一个铁铺去当学徒,学习打铁。1938年春天,周恩来在皖南云岭指示陈毅把张太雷的家人接到延安去。1939年春,陈毅派刘思猛来到常州,陆静华谢绝了党组织的安排,因为张太雷的母亲已经中风瘫痪卧床多年,需要照顾,张太雷的大女儿张西屏刚刚找到一份工作,张一阳还不满16岁,而且是独子,陆静华也舍不得让他去,但张一阳坚决要去参加新四军,没有办法,陆静华答应了他的要求,临行前嘱咐他,随交通员到皖南后要听二姐的话,张一阳一一答应,没想到这一另0竟是张一阳与祖母、母亲以及大姐的诀别。张一阳来到皖南时,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亲自接见了他,并安排他先在泾县军部教导总队学习,因为是烈士的后代,新四军军部本想把他安排在机关工作,但张一阳自己要求到基层去锻炼,后被分配到三支队教导连当政治干事。
  1940年秋季,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限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必须于12月31日之前移至长江以北地区,新四军按照中央的部署,后勤部队和机关的女同志作为先头部队先行撤离,张西蕾认为弟弟年龄小、身体弱,就请示党组织让弟弟随先头部队先行,组织上答应了张西蕾的请求,但张一阳却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赶了几十里山路在军部找到姐姐张西蕾,说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因为自己是张太雷的儿子就搞特殊化,要求和大部队一起转移。
  1941年1月5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9000多人经过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新四军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英勇抵抗了七天七夜,最终只有2000多人突围,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小部分被国民党俘虏,张一阳也在其中。他们被集体关进了江西上饶集中营,每人每天只有两碗饭两碗水,国民党还对他们采用严刑逼供方式,强迫他们自首、变节。1941年夏天,一种叫回归热的传染病在集中营中迅速蔓延开来,被传染的病人高烧不退,痛苦异常,而且还要强制隔离,不提供餐饮,不给予治疗。如果你同意在自首书上签字,集中营就会给你注射一种叫“606"’的特殊针剂,这样你就可以被治愈了。张一阳也被传染了这种病,多日高烧不退,水米不进,此时,敌人已知道他就是张太雷的儿子,特务一手拿着特效药,一手拿着悔过书,对张一阳说:“只要你在悔过书上签字,就立即给你打针,这样病也就好了。”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处在高烧半昏迷中的张一阳躺在地上,轻蔑地看了一眼悔过书,就把头朝里一扭,不理睬特务。特务们曾经几次诱降他,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因为高烧时需要大量饮水,最后特务又以“断水”来威逼他,张一阳一点也不畏惧。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拔下二姐送给他的钢笔的笔尖,又咬下自己手上的两片指甲,包好后,拜托身边的同志:如果能活着出去,务必将它送给二姐作纪念。第二天,18岁的张一阳在集中营的囚室中死去。
  1942年,从江西上饶集中营跑出来的一位同志到新四军军部机关找到张西蕾,张西蕾才知道弟弟的下落。新四军军长陈毅知道张一阳牺牲的消息后,十分痛惜,因为当年周恩来与他在新四军军部临别时,特别嘱咐项英,等把张一阳从常州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后,一定派人将他和张西蕾送到延安,让他们姐弟在延安继续读书,如果有机会再将他们送到苏联去继续深造。陈毅为项英不听周恩来的话,把张一阳留在了皖南,才搞成这个样子,感到愤怒,他更觉得无法向周恩来交代。
  张西蕾为了不让常州家中的母亲伤心,就一直没有把弟弟牺牲的消息告诉家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初,陆静华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时,工作人员介绍陆静华“她们家是两代烈士”时,陆静华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早在8年前已经牺牲了。为了不让陆静华难过,拥有4个女儿、1个儿子的张西屏就把三女儿和四女儿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张一阳,谢子娟、谢亦娟改姓张,即张子娟、张亦娟。
  
  张知春:风雨辗转终独老
  
  1927年10月20日,张太雷的小儿子张知春在上海出生。孩子满月时,张太雷还高兴地喊来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他们一边小酌一边谈工作。第二天一早,张太雷便匆匆离开家门,这竟然成了张太雷与妻子王一知、儿子张知春的诀别。
  12月上旬,王一知带着儿子张知春到达香港,原计划等广州起义结束后与张太雷在此团聚,没想到起义的第二天,张太雷就壮烈牺牲了。王一知与张太雷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仅有两年多一点,痛失丈夫的王一知在精神上遭受了很大的打击。1928年初,王一知又回到上海,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常常来安慰她,帮助她重新振作精神,王一知后转入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在白区城市坚持地下斗争长达10年。因为地下工作危险,王一知就把她与张太雷的孩子张知春送回了湖南老家寄养。后来,中共地下党组织给张太雷的原配夫人陆静华送救济金的时候,询问陆静华是否愿意抚养张知春,陆静华认为张知春是张太雷的骨血,表示同意接受。但因时局动荡,护送张知春回到常州的交通员牺牲,所以张知春没有能回到常州,最后在北平慈幼园寄养。1938年初,周恩来亲自指示把张知春接到延安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39年,张知春和一批中共高级领导人的孩子一起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虽然在那批孩子里,张知春年龄小,但他的汉语却是最好的,而且还会四国语言。1945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1947年底转入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年考上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在苏联科学院某研究所工作。毕业时因为学位问题,精神上受到了伤害。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张知春再一次受到刺激,苏联方面觉得他不适合在军事科学领域工作,就把他送到精神病医院。
  1965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张知春被接回国,进入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工作。“文革”开始后,他受到冲击,被打成苏联特务,又一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粉碎“四人帮”后,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张知春从精神病收容所接出来并作了妥善的安置。张知春长相上酷似其父张太雷,在苏联期间曾经有过一位恋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能够结婚。此后张知春就一直过着独居的生活。1987年是张太雷牺牲60周年纪念,张知春随二姐张西蕾全家参加了在常州和广州举行的纪念活动。2008年10月5日凌晨3点,张知春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病逝,享年81岁。

相关热词搜索:子女 命运 张太雷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