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试: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发布时间:2020-11-30 10:06:22 来源: 应用文书 点击:

晨鸟教育

Earlybird

单元综合测试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首批解放牌大卡车是在( B )

A.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运动期间

D.“文化大革命”期间

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大都超额完成。长春一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故答案为B项。

2.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政府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植,生产获得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达数亿元。这一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市场经济的刺激

C.责权明确的促进 D.公私合营的激励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市场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责权明确是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这反映当时( A )

A.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D.农村生产力得到快速提高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农村的落后,以及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故A项正确。

4.下图的板书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B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通过走合作化道路和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平稳过渡,到1956年底使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的过程,无法得出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材料无法得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信息,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进行体制改革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相关改革,材料无法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5.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我国(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正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一五”计划在1957年完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工业发展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由私有发展到公有,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

6.下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C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7.下图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的原因是( D )

A.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生产发展

C.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结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从1980年开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故D项正确。

8.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 B )

A.197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1976年“文革”结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与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这样的报道无直接关系,故A、C、D三项错误。

9.《来自家乡的喜讯》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B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有自己的地种了”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结合题干中“80年代初”这一信息可判断B项正确。

10.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这主要表明( D )

A.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

C.中共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D.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

解析: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强调了计划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意识到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即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故B项错误。

11.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D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家……国有企业首钢……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可知,当时的国有企业领导希望国家能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84年,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方针,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3年”,故A、C两项错误;迄今,我国在极个别行业仍存有计划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12.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 A )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解析: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观察曲线图可知,从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高有低,但都是正向增长,故A正确。国内外经济环境可以影响经济运行速度,但不能决定,排除B;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仅从GDP的变化中无法推断C和D的结论,排除。

13.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饮食消费水平统计表。当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实行( B )

A.农业合作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南方谈话”

解析:从表中可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故选B。A是1953年,排除;C是1984年,且与我国人民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性的关联,排除;D是1992年,排除。

14.“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C )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解析: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

15.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D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故D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40分)

16.(20分)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4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分)

答案:(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

(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影响: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第(4)问,总结三则材料的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

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6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4)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相关热词搜索:道路 单元 学年 必修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试: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