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论文(2020):高职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高职院校内涵式校园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25 08:47:31 来源: 治国理政 点击: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高职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2、高职院校内涵式校园文化论文

3、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4、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5、高校网络校园文化论文

全文总字数:21092 字

篇一:高职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高职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

1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标准

1.1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人的道德修养是在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中得以完成的,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而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的实践经验中所得到的结果。黑格尔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人的性格中“固定要素”,而人的性格又正是个体人格的要素,可见道德行为这个“固定要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是“常态显现”,所以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是受成长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评价自己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条件。

1.2具有良好内在自我调控能力

在人际交流和处理事务中基本做到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恰如其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做到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本身。高职大学生还应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基本技能,学会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自我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做一个幽默、乐观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

1.3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现实生活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并接触社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现实处于矛盾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环境中。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在选择对策上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更好地适应社会,担当社会责任。

1.4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人格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容易让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属感。自然融入集体,注重团体的合作、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在与人相处中就少了嫉妒、怀疑的消极态度,能够做到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接纳,从而提高了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与社会保持密切的接触,便于了解接触多种事物和多种社会现象,看清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

1.5乐观的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格健康的高职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业抱有较强的浓厚的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能积极参与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和能力提升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智慧为团体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能力的人;乐观的态度使人具有拼搏创造性,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天赋,只是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也在与时俱进。

2高职校园文化活动

2.1校园文化活动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的主体永远是学生

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才是这个学校的主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符合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也使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紧密融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策划、创造、组织,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歌唱、绘画、电脑设计、体育运动、技能展示、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活动等融合着校园特有的历史内涵、人文环境、专业特色形成独有的文化活动,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获益最深受影响最大的也正是作为策划者、实施者的学生们自身。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这样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也感染浸润和再造着大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身体和心理都深深烙下某个学校和社会单位组织的特有的某些特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2.2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特点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职教育划分到5B类高等教育,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应该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所以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高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大学生活还是提高职业技能的良好途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涵盖了各专业特色,如旅游专业学生的调酒、茶艺和礼仪风采大赛,设计系学生的服装设计表演和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应用电子系的电器装配和维修大赛,商管系的营销实训大赛,会计学专业的珠算大赛等。这些大赛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高职大学生除了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外,重点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高职学生虽然没有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也没有重点名牌学校的光环,但他们在实际操作和技能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恰恰是这些特色使他们找到了成就感、找回了自信心。这种特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展现,这无疑是给学生们的个性特征的塑造和成功成才之路找到了途径,提供了平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特征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可以为个性差异、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到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其天赋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可见,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弥补了过去文化底子比较薄弱的缺陷。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和专业文化为背景依托,依据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专业特色共同追求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它的成员具有流动性,活动范围比较广泛,有着既定的努力目标和活动规范,除了各专业特色外还包括文学、建筑、环境、体育、艺术、人文底蕴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这无疑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需要,通过参与活动来张扬个性,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并获得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良好时机。学生们在展示中有了成就感,在操作中找到了自信心,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专业技能,更有助于高职大学生良好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

3校园文化活动对高职大学生人格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3.1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校通常通过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讲座、标语、橱窗、广播、升旗、唱国歌、党课等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身上承载着国家新希望,要具有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心。因此,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本质,体会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明确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

3.2对自我整合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的机会,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像一面镜子一样有助于大学生自己认识自己,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强弱,通过比较可以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从而来增强认识自我的经验,使他们突破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整合认知能力,也就是自我统合。

3.3对责任感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情况下展示自我特长,多数都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展示和评判,所以责任感要求很重要。责任感也称作责任心,指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意识。它是集认识、情感和态度于一身的品德特征,不仅指人们面临责任时产生的特殊道德情感,还包括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责任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责任态度或负责的行为)。一旦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一个人原有的认知,提高人的整体情绪兴奋度,扩大人对事物和社会的关注范围,提高对事物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较高境界的人生追求,这有利于认知和遵守组织规范和社会道德,获得诚信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因此,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也称为责商,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4对人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系科的社交环境,他们可以与不同的人自由组合,从中可以找到兴趣、脾气、价值观念相投的朋友。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自由沟通,广泛交流,拓宽了交往的渠道,对形成良性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如何与人正确地处理人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提高成员们的交往认知能力,即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和谐与否是评判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的标尺之一,所以扩大社会交往面可以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3.5对职业能力的量化和提高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认知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平时在课堂学到的只是抽象的间接经验,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中学生为了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必然需要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最后,把这一“最优解”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上,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习实际的处事方法,这为日后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的组织,这时学生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计划流程、活动形式和可行性;而只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去参加,这需要活动负责人在原有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如果在活动中出现突发情况,活动责任人要如何处理,这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很好的应变能力;万一活动效果不理想,活动负责人要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对目标的坚持性,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机会,这是为人格的健康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3.6对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着调节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目标趋同性、组织动态性、内容广泛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参加活动,而且活动面向的对象是全院各系学生,这样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专业的学生。由此,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体验成功和快乐,接触更多不同个性的合作伙伴,让自己的交往面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同寝室、同班级、同系别相对狭小的空间,到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有利于大学生们健康心态的调节,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4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满足了内心的需求,使学生人格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促进其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最根本的一点是使人在活动中不断获得能力并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在对成员人格的尊重,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影响成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在从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温馨、融洽、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净化心灵,激励学生追求高层次人格的实现;因此高职学院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了健康的影响。

本文字数:5043

篇二:高职院校内涵式校园文化论文

高职院校内涵式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在内涵认识上存在误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由来已久,并不是新近的事物。对于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其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形式众说纷纭,有些看法和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存在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区。譬如有的学校偏重精选院歌、征集标语、院标等,使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没有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融入广大教职工的内心,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被师生广泛认可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离散了学校的向心力,对学校的建设和成长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系统不完善

新形势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科研、行政及学生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对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明确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使高等职业教育扮演了本科院校的学术型或是本科学校的压缩型,甚至有些教育管理层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的建设,强调控制功能、物质功能的实施,缺乏整体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得校园文化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彰显出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实际操作功能。

(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提升,说到底是人的建设与提升。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管理过死、过僵的现象较为普遍,除了离退休外,可能多年不进一人,一人不出。一方面,不适应高职院校工作的人员清退不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准入条件不完善,不能从机制上确保复合型人才补充进来。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净化,不然就会出现人才引进来了,却留不住,人才储备出现缺失,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缺乏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建构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认识,端正思想,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不是一簇而成的,是在长期办学历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不只是表现在有多少高大、漂亮的校舍,多少名人像,警句格言及校园绿化美化的程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空间,以学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既要有物质及精神因素,又要有外显和内隐的形态,既要有动态还要有静态表现的特征。随着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学校更应该深入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办学特色,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机遇发展期,稳住提高期,立足现实期,在管理工作中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努力达到教育质量优良、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享成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质品牌学校之愿景。

(二)准确定位,全面规划适宜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

系统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指明灯、方向标。目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位不清晰,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不是“高攀”,一味地仿照普通高等院校建设模式,就是“低就”,成为中职学校的翻版,没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提升全员的人文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又有技术,能够从事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人”。建立适宜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应着眼长远,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而且包括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审视自问,统一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为了学校的总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实现。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团队意识

“内涵式”发展其实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要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应培养全院师生的共同命运感、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创造力和内在潜能,注重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使真正能干、会干、愿干的人才拥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建立严格选拔和时刻考察监督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领导者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默默无闻的人才,为其搭建舞台,给踏实肯干的人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形成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坚持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整合所有力量,形成发展共同体,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人人奋进、和谐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体现了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仅要立足于高等教育体现“高”,立足于职业教育突出“职”,而且还要将行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把企业的优秀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建设中来,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构建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

本文字数:2196

篇三: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制度文化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是弥漫在校园中的文化氛围、传统习俗风尚、校园群体意识和群体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试想,有谁想成为“众矢之敌”呢?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建设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在物质层面上,教室、宿舍、实验室、文化娱乐场所等,都是为师生服务的,其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如很多学校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设计,体现着艺术的内涵,其幽雅的环境,精美的布置,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一些国内知名学校的各种雕塑,名人故居和人文景点,都体现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培养人才,塑造灵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1.构建蕴涵激励性的环境设施学校内设置一些场馆,如图书馆、科学楼、实验中心、植物园地等,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激情;校园内设置雕塑、喷泉、凉亭等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净化心灵,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营造具有人文性的场所一则动人的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伟人的经历,往往会悄悄地扣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为人文文化最能拨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因此,学校必须突出人文性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内开设校史室、荣誉室、英雄廊、名人坊、科学天地等,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人文文化氛围中。

3.布置体现文化性的宣传橱窗宣传橱窗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和体现校园文化的直观性场所,也是影响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很多学校的宣传橱窗都以其醒目的位置和精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关注。因此,学校在布置宣传橱窗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结合学校的优势,对学校的空间、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以橱窗这一直观的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展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明示学校办学思路和目标,让师生对学校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要保证师生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有序规范,就必须有一套统一的规定、制度和行为准则。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出勤制度,行为规范制度等。学校的发展在于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核,也是学校工作的轴心,更是育人成才的根基,因此,学校只有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字数:1532

篇四: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相关概念界定

在推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了解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含义,并对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有进一步的认识。

1.文化的内涵文化

属于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范畴,其概念至今仍然是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基于文化哲学这一视角审视文化的内涵,总体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文化内涵包括器物、体制和观念三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这个视角,可以对文化进行如下定义:文化属于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是对人类存在形式的一种解读,是人类活动方式、环节以及结果的整合与升华。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广义层面上的解读。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文化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被称之为精神文化,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狭义层面上的解读。

2.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起源于11世纪末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欧洲学校。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在他的《教的社会学》(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书中正式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由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构成文化的统一体,带有明显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和社会基本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学校的价值观标准、大学精神、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内容,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当然,很多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不再赘述。

3.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认识

校园文化资源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历史背景、软硬件条件、校园建筑、大学精神等不同,导致其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不太一样。一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资源是指与学校文化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称。本文研究的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是指对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层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优势集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二、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联盟高校发展到今天,合理配置资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是重要的成功经验。尽管各个高校校园文化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扬弃、凝练,对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独具特色的、较高层次的、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文化强省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应用型的特色校园文化将会给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并明显体现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诸多方面。例如,铜陵学院大力实施“八百工程”,被安徽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具有战略思维的大手笔”,与地方共建“四个中心”,发挥青铜文化建设优势,加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担任首任“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受到了刘延东等领导的关注和批示。通过“八百工程”、“四个中心”和青铜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让铜陵学院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联盟各高校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凝练和提升,丰富了各成员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了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培育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通常无法形成大影响和大格局,虽然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展现一所院校的与众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太过“单调”的校园文化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给自身的推广及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以整合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让校园文化得以丰富的同时,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作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联盟组织,联盟高校比较早地落实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了一批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成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作为整合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竞赛活动等,以推动不同高校的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各自校风的形成,最终使得所有联盟成员均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大学生精神品牌形象。

3.有利于学校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整合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价值的校园活动,并使之成为整个联盟高校的共同活动,能够扩大该校园文化的知名度,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校园健康形象的树立,与此同时,能够为成员学校之间的比较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如联盟各高校都认同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合肥学院增加了“国际化”,安徽科技学院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又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些“求同存异”的办学价值观便于联盟高校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成员学校内部而言,共同的“地方性”办学定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落实中又体现了各自“地方性”特色,各高校结合各自地方区域文化和办学历史积淀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通过有效整合校园内外部的文化资源,凝心聚力,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4.有利于提升学校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联盟高校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能够加强各成员高校的交叉互动联系,从而促进整个联盟功能的完善,通过各自成员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所有成员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操作环节,基于文化管理角度分析,成员高校应针对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风气等予以重点融合,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各个成员高校建设的侧重点进行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通过组织和参与大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大。如皖西学院立足皖西大别山革命圣地,发挥红色文化精髓,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设立皖西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展和皖西文化展两个展馆,与地方政府共建了20多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课题研究、创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多种举措,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非常好地处理了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之,通过高校自身努力,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与地方优秀文化的融合,而且能够推动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最终促进联盟学校各自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校园文化具有典型的动态特点,会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因循守旧,机械地套用某一种模式,特别是企业文化整合典型的集中模式,而应该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客观情况,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来选择性地汲取其它成员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换而言之,不同文化、区域和历史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既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又体现自身办学活力和区域特色,真正贯彻客观性原则,做到“百花齐放”。

2.可持续性原则

文化属于典型的历史生成物之一,任何文化均诞生于历史发展和运动之中。没有历史的文化往往都是浅薄的文化。对于学校尤其是高校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的继往开来,在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继承地方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淀底蕴,坚持那些积极的传统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例如,黄山学院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创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皖南文化特有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成果丰硕。合肥学院一直秉持不断创新、继往开来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国外,与德国等相关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汲取西方国家优秀的教育管理文化理念,及时且高效地解决学校运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目标导向原则

行为属于一种典型的习惯性模式,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导向,并采取积极的引导方法。联盟高校要有意识地大力倡导和深入发掘本地、本校历史文化中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通过专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等作为载体,深入研究,充分宣传,使其能够起到积极的榜样模范和目标导向作用。如宿州学院充分挖掘本地和校内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三馆三所一园”,创建“泗州戏学院”,给大一新生发放学校大学精神读物《孟二冬:不朽的师魂》、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内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孟二冬纪念馆”和观看电影《孟二冬》,便属于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借助多种形式帮助大一新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了解这所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4.最优化原则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坚持最优化原则,即尽最大努力地科学组织以及安排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化活动,一方面要竭尽所能地实现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应避免给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带来过重负担,以免过犹不及。只有坚持最优化原则,才能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联盟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最优化原则的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

四、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设计的思考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经历6年的磨合与发展之后,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影响力逐步扩大。2014年5月26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联盟筹备会在合肥学院已经成功召开,标志着联盟正扩展到长三角地区。高校联盟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以充分践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教育思想,持续培养和塑造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知识与能力统一、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建立健全安徽省(部分)交流以及合作平台为基础,遵循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最优化原则等,深化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优化校园文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共同打造安徽省(部分)战略联盟共同体,从而促进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所有成员高校的办学竞争力、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积极适应和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安徽省高等教育强省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安徽文化强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高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追求“与时俱进”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思路,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国家、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始终坚持“入世”的办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联盟高校宿州学院升本10年以来,一直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根本任务,以顶层设计“十大工程”和“四创工程”为抓手,把大力弘扬“敬业向学”的孟二冬精神和学习实践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崇高品质作为该校大学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发展之路。学校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为研究平台,整合校内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等校内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开展的“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宿州学院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获教育部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4年4月15日,CCTV-4《中国新闻》栏目以《宿州学院实施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为标题,报道了宿州学院在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2.高校行为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体现“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是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将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联盟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12年12月,淮南师范学院颁布文件,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专题活动,发动全体学生通过投票方式从学校诸多优秀教师中再挑选出最优秀的前10位。池州学院2014年4月11日举行第四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与祖国共成长、与学院共奋进”为主题,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实践创新、文体娱乐等主体活动,有力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巢湖学院等其它成员高校也举办类似活动,在参考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该活动变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评选活动的开展,能够加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之情,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仅仅通过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其效果还远远不够。若想让师生关系发生实质性转变,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充电”,提高修养水平。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真知灼见,同时还应培养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吝啬对学生的爱,来吸引和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配合,使其参与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欲望,让他们愿意亲近老师且有亲近的途径,从教师那里获得弥足珍贵的经验或启发。积极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联盟高校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辩论赛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场所,为师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组织和开展一系列活动时,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又加深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负责”。

3.高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联盟高校大部分都是新升本地方院校,升本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完善。成员高校通过联盟这个大平台,积极借鉴其它高校的制度文化,查缺补漏,促进自身制度文化的不断升华,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巢湖学院在制定“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文件中,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形象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坚持校园文化“三贴近”,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联盟各高校要将校园文化精神贯穿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健全管理体制。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同时还应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的心声,真正落实“以人为本”。针对一些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普遍存在空间不足问题,学校有必要重视并推动“无为而管”的政策。后勤管理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一些联盟高校尝试让学生参与,实现了共同管理,效果很好。成立一个负责学校膳食管理的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管理部门能够有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选出优秀学生,让其担任副班主任等职位,通过这一类途径培养一批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干部。成立一个调查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调研以及解决和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诸多问题,如晚自习场地问题、宿舍夜间定时停电问题、食堂菜色问题等。上述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减少学校相关方面过多的投入,从而实现对学校制度文化层面上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当然,个别学校在某些管理上投入过多关注和资源,显得过于“有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表现的太过细致,凡事均亲力亲为,严加管控,然而这对学生而言有时并非一件好事。诸多宿舍检查和上课情况检查等事宜完全可以交由学生去做,一方面能够通过实践以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均应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发挥榜样作用,按时出席相关活动,假若因事迟到或者早退应对其他人员说明缘由并表达歉意,切忌以职位压人。领导和老师如果触犯相关规定,学校不应刻意隐瞒,而应该如实通报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千万不可徇私舞弊,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在学生工作中,绝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均能够做到平易近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工作作风和原则更容易走入学生心中,获得他们的认同,所以,在学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工作中应大力推动。

4.高校物质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突出“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物质硬件条件为前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在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些联盟高校在规划新校区和老校区改造的过程中,与设计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生态校园”的设计理念,以当前社会普遍推崇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校指导,让行为环境、形象环境能够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最大可能地尊重和利用校园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地方特色,着力打造集自身特色、本地特色、现代特色于一身的理想生态校园环境。例如,黄山学院按照徽派风格、彰显徽州人文特色的要求,校园从整体布局、建筑形体、立面造型、广场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充分体现徽州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校在山上,楼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现代化校园的风采与魅力,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皖西学院该校主校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主城区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滨水生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以及配套的附属设施均采用沿河带状的布置形式,在外观上构造了一种仿佛“伸开的手指”的整体布局。不仅对校园进行了清晰而高效地功能分区,而且预留了便捷的交通流线,不仅如此,还使得校园空间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理想的融合。指状布局形式能够让学校几大重要功能建筑和设施沿园区内既有水系合理展开,形成了一种依山带水式的具有浓厚自然气息的校园空间,不仅展现了河道的蜿蜒曲折,而且展现了校园建筑的错落有致,同时还展现了校园空间的收放自如,一方面继承了地方传统文化的脉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空间。学校依托六安市青山绿水,辅以现代建筑及设施等,致力于构造一个洋溢着浓浓生态气息的绿色校园。因此,特别关注绿化。行走于校园可以发现,除操场等地方之外,只要是空地不是植树便是种草,几乎没有废地的存在。学校在路旁种植了多种本土树木,营造了一种集朴素大方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于一身的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占地一千多亩,借助天然形成的河流来守护学校,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徽文化中那种兼容开放的文化特征,实现了当代人所推崇的那种“校园、城市之间无障碍对话”的意境,最大程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文化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汇聚、影响和蜕变。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近期,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面临重大转型,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这些大学的重要使命。各地方本科高校,要抓住这难得的发展契机,深刻领会习总书记“5?9”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把高校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优秀文化品牌。

本文字数:8743

篇五:高校网络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网络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虚拟性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空间开展为阵地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用虚拟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知识等内容的参与、展示、交流、传播、共享。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现实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将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者在网络校园文化中虚拟化,甚至将网络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边界,虚拟与现实的悖离,大大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主体创造的高度性

网络具备了科技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特征,高校网络校园文化也因这种特征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受到影响。它以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逻辑、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依托网络的互动、共享、开放性特征,逐步凸显出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3、高度的互动性

网络校园文化以其相互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体现出互联网交流互动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主体在网络校园文化中,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交流者,它们彼此之间的角色转换是迅速的,沟通是及时的,交流更是多样的,绝不仅仅是单方面文化输出或是接收,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它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相互作用,在共享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进行了网络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网络校园文化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的关系

网络校园文化可谓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文化的主体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主要内容为课外文化活动,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网络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自然而然的反映了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网络校园文化可谓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以传统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的交流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生动地再现在网络媒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观看,这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仍在校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工具,而这些工具对于信息的输出几乎都是单向输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程度。网络媒体的诞生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弥补了校园文化同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气息。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危害。它的虚拟性特征既有利于开拓人们的发散思维,又容易使人产生虚假的幻觉;它的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了文明,又产生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的自由,又使严谨的法律产生漏洞。综上所述,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在区域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创新了校园文化模式,改变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亦可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传播校园文化,发扬校园精神。另一方面,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充斥各种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面对着新奇事物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好奇心作用增强,深陷其中,生活堕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网络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可谓社会网络文化这个整体中的子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文化,并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网络校园文化不仅在师生之间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今天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

(一)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建成与完善网络传播已逐渐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传播渠道,以其独特、创新的优势为各高校所青睐。

(二)为国家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提供网络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大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将对大学生的培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展示自身在校园内的存在价值;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校园网络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可以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四)创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高校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实践创新主要阵地,可谓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促进社会创新精神发展的使命。

五、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一)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当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优化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紧紧掌握网络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奏响主旋律,以保证积极有益的信息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络资源,努力建设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站,加强校园官网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作用,打响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炮。

(二)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强了学校和学生间的交流,密切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努力培养成为一支谨记思想道德建设脉络,牢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的队伍。

(三)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建设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要师生人人有机,个个在网,无论是在物力和人力上,一般高校还无法达到这种要求,与校园真正信息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的要求日渐强烈。计算机实现人手一个的程度,目前可能尚存在难度,但手机已基本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手机的使用加之无线网络的覆盖,可以使师生随时浏览校园网络,获取最新的校园相关信息和学术知识信息,这样校园文化的传播便可大大加强,更好地引起师生的共鸣。

本文字数:3238

相关热词搜索: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论文 高职 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论文(2020):高职大学生校园文化论文、高职院校内涵式校园文化论文…

版权所有 静静文本网 www.lxzcp.com